【丫丫港股圈】AI時代,雲端運算是必勝股?
今年美股從年頭漲到年尾,可謂氣勢如虹,而上漲的火車頭毫無疑問是AI,英偉達,微軟等公司悉數大漲新高。是狗 狗 幣 歷史 最高 價納指全年表現達40%的關鍵。
但除了耳熟能詳的大公司們,在美股的雲端運算領域更是風起雲湧,多家公司今年以來的漲幅驚人,而業績卻也在經濟下行的趨勢中保持高速成長。
在美股的雲端運算和雲端服務公司中,超過80%的公司今年漲幅跑贏納指,其中也不乏多個翻倍的標的。
其中,方向分為:網路安全如CRWD、PANW、ZS、S和FTNT,資料儲存結構的MDB和NET,綜合的saas工具如CRM、adobe、adsk和shop等,另外palantir也可以視為綜合的AI分析工具平臺。
不過,在上漲過後,這些公司的估值都悉數回到了2021年高點的附近,美股向來最看重長期持續的高成長性,營收預期隨著降息到來有進一步提升的傾向,似乎還能消化高估值。
所以,對於這些雲端運算服務商,未來的看點在哪,目前的市值是否已經過度透支了呢?
一、AI時代的計算結構遷移
Chatgpt是今年AI產業大放異彩的主要動力,然而,chatgpt所推動的業績提升,卻更多地發生在訓練AI的硬體板塊:因為大家都不想錯過AI時代的船票,互聯網公司爭先恐後地建設大模型,而非互聯網公司,要麼試著自己做一個小模型,或者尋求與openAI這些AI公司的合作,讓整個公司的數據AI化,可以與chatgpt結合實現自動化的數據分析和流程簡化。
企業的這些行為自然造成了算力短缺,而英偉達作為AI晶片產業的絕對龍頭,業績的大爆發下股價也隨之爆發。
除了英偉達,各類資料中心服務商,如SMCI等,在過去,它們在市場眼裡就是一個低利潤率的硬體組裝廠的角色,利潤率常年不超過5%,但隨著算力短缺,它們也進入了短暫的供不應求狀態,大幅提升的營收,也使得市場不得不對它們進行了重估。
在算力和訓練後,AI時代所需的設施遠不止這些,雲端運算板塊則是Musk It未來的基礎建設者的角色。
這些公司的成長速度在AI爆發之前就已經不錯,主要在於它們不斷順應了企業發展的變化,如疫情的幾年間,大量的分散式辦公需求爆發,導致了企業員工需要在家中進行對公司伺服器的訪問,這大大增加了網路結構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,而各種網路安全和資料結構的公司的需求增長也都來自於此。
疫情後,這些網路架構被保留了下來,因為隨著企業資料量的膨脹,拉長時間看,伺服器存取的節點靈活性需求必然增長,多區域存取資料互動的速度要求也必然增加,舊的範式已經回不去了。
這些都催化著核心的網路安全和資料結構領域的繁榮,也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類似crowdstrike或cloudflare這樣的公司表現出眾的原因。
往後看,AI時代企業的結構變化,將需要更多的各類基建設備,類似的,像中國的基建繁榮,便造就了很多資源股、工業股、設備股的過往繁榮,同理,AI化也有能力帶動這些附屬的雲端運算公司從中受益。
具體而言,chatgpt等大模型的最大看點在於企業端的應用拓展,例如企業希望chatgpt能閱讀完過去企業經營的How many pi is 1 bitcoin?各個環節產生的各個數據,然後從不同部門的角度,來實時總結歸納,這相比人手的查漏補缺,要快得多。同時,各部門透過自然語言,也可以實現之前的複雜的工具流程才能完成的協作,而很多核心的功能,隨著AI對各項企業工具的應用方法和數據瞭解透徹,透過跟AI的幾段對話就能實現過去幾個小時的工作流程,這是一個極其強大的AI用法。
雲端運算的功能,就是確保雲端上的資料安全,工作者與AI的互動速度最大化,整個係統的容錯度。推動AI的加速,完美運行,不被幹擾,這些都是需要雲端運算的各個基建設備來保證的,無論chatgpt在雲端運行得多快,隻要作為cdn的加速器不夠好,就有可能在運算完的幾十秒後,才能在終端輸出到答案給使用者,這用起來就毫無體驗了。類似的,一輛車設計得再完美,可以跑400km/h快,沒有路況完美的高速公路配套,跑再快也沒用。Coinbase
二、雲端運算真的跟得上AI麼?
需要注意的一點是,雲端運算是AI時代整個網路生態迭代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服務供應商,但AI基建似乎還沒開始。
目前看來,產業的繁榮,整個雲端運算板塊的上漲,還是與2020-2021年的上漲有相似之處,想像的力量大於業績的力量。
作為對比,AI總龍頭英偉達漲幅驚人,但營收成長率也驚人,今年Q3的業績成長率達85%,單季成長率更是達200%。
年比高增且季減加速。
但在上表列載的所有雲端運算公司裡,都不滿足這個條件,年比成長平穩,環比逐季降速是常態。
雲端運算板塊漲幅裡麵,多是估值驅動,相較之下,英偉達估值提升幅度反而沒那麼大,從去年底到現在,PS大概從13倍到現在的17倍。
而雲端運算板塊漲1倍的公司,大部分營收成長速度都不超過40%。一算,漲的全是估值。
雲端運算板塊目前的營收成長仍是來自於企業的降本增效趨勢延續。包括革新資料結構及安全模型,對企業的it等各項係統進行簡化。也因為沒有AI的全麵滲透,營收增幅普遍不算高,作為對比,微軟的營收增幅為12%,微軟雲增速為29%,在這個板塊裡麵排名前列,但微軟雲和微軟是什麼體量,這些營收幾億的公司增加30%+,要求不過分吧?
從PS來看,雲端運算公司大多數都是令人費解的。從文章開頭的圖表可以看到,以最新一個季度的營收乘4所計算的PS,大部分公司都高於10倍。而10倍PS要麼對應高成長要麼對應高利潤率。
但saas產業這麼多年來,最強的公司利潤率也高不過30%,自由現金流率的極限在40%左右,不如晶片設計龍頭或製藥龍頭。但估值常常比它們高。況且,利潤還常要加回選擇權激勵費用調整,有障眼法。目前掃一眼,整個產業虧損居多,很不保守地用ocf率取代利潤率,也沒高到哪裡去。
成長性方麵,目前整個產業的營收成長速度大概在30%+左右,是跑贏了經濟,但10倍PS的定價,成長率也沒那麼吸引。另外,這個增速與低利潤率也互相對沖了。
可以說,大家都看得到2024年營收成長,但要合理化估值仍需要:2025年業績繼續高成長並且開始實現較高水準的利潤率,當下的市值才勉強與網路具體相當,由此可見,這個板塊絕非便宜。
不少公司的最近季度業績會上披露,公司業績趨勢加速的可能性不大,不少公司還壓低了預期,降息預期可能來也可能不來,但企業的保守支出態度是延續的,若在saas端的開支未能帶來更高的利潤,反倒造就了更高的費用,那就沒有什麼加大投入的動力了。
這些雲端運算公司的客戶,大部分是全球的各大大型企業,包括500強等。但注意的是網路巨頭們的雲端工具自有開發率不低,例如微軟穀歌亞馬遜等,微軟是目前網路安全產業的第一巨頭。也就是說,雲端運算的生意客戶是廣大的非網路企業。
而我們把目前美股大公司的業績和漲幅拉開看看,互聯網復甦是主題,而拋開互聯網的各大傳統產業,消費、醫藥、工業等,業績沒幾個亮眼的,它們今年以來也基本上已經被美股遺忘了,但這些公司反而佔了雲端運算公司相當大的一部分收入比例,這樣看來,也確實可以理解業績的壓力了。除非AI在企業端的結合應用化完全推開,否則,雲端運算板塊不可能加速成長,估值消化很困難。
最後不得不防的風險是,AI時代有些當下的雲端運算細分服務很容易被取代。就如網路多年的發展裡,已經有很多東西拋進了歷史的塵埃,如軟碟,PDA。而今天,例如雲端原生技術,也正在對傳統IT係統的建設進行顛覆,這個產業很多工具回頭看都是一個過渡產物。
雲端運算板塊裡麵小公司雲集,很多公司都是專一一個小方向,固然它們有各自專注的創新。例如datadog是資料監控、okta是身分認證、zacaler是零信任管理,fastly是加速器,它們都是一個小節的極致。
但這麼小的環節,就很容易被AI的豐富性所取代,甚至有些公司,就是基於小模型做的雲端運算工具,小模型更容易被大模型的功能所吞併。而小工具被誇大其作用,被快速增長的kpi掩蓋了天花板,後果很嚴重。
例如zoom,一個功能簡單的視訊軟體,隻是企業流程中小小的一環,最高峯時到達萬億人民幣的市值,要是公司不進行多元化的應用拓展,真想不到如何支撐其價值,當然,目前的股價也告訴了我們天花板是如何運作的。
隻有一些已經開始實現多功能,佔據一個環節的公司,有走向綜合平臺化能力,像CRM、NOW、SHOP、ADBE那樣成為真正的巨頭,纔可以排除產業小工具過渡的風險,如snowflake、crowdstrike等。但偏偏,它們的PS已經高達20倍。
三、結語
不同雲端運算公司也許未來有不同的表現,有些公司的更接近AI落地的鏈條,如CDN和資料結構,它們未來業績加速的時間點更快。而有些公司利潤率改善得很快,它們理應提一點估值。還有一些公司隻是單一小工具,被取代的風險正在增加。有的公司則有多元化能力,未來確定性更大。但這些因素,都已悉數被估值price in ,差的5倍PS,高的20倍PS,當然了,PE全不能看。而若把同樣的成長速度,利潤結構,放到國內公司上,這樣的估值是想都不敢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