錯過了3兆的蘋果,你還有特斯拉

賈伯斯去世已經足足12年。


在這十二年裡,蘋果(AAPL.US)的成長為全球最大、獲利最多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商。時至今日,蘋果的狗狗幣歷史價格市值早已翻超10倍,突破到了3兆美元,登頂全球第一。


這是蘋果最好的時代。


但同時,蘋果的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少,到現在幾乎不復存在,賈伯斯在世時推進的創新項目,基本上都沒了音信。近幾年修修補補的擠牙膏式創新,也讓消費者對蘋果的熱情與期待,逐漸減弱。


全球關注的元宇宙,如火如荼的智慧汽車,以及最近熱火朝天的生成式AI,每一個浪潮都有眾多科技巨頭參與其中,卻沒有看到蘋果的實質動作。


到現在,每逢蘋果新品發布隔天,門羅幣挖礦消費者到體驗店排長龍的現像已經很少了,炒新品的黃牛也明顯不如以前多了。


雖然蘋果還在逐漸傳出新市值的高度,但它的成長步伐,似乎逐漸放慢。


蘋果會成為過去式嗎?

巴菲特的押注

一直迴避投資科技股的老巴,2016年開始買進蘋果,越買越多。


截止第三季末,蘋果已經成為他最大的重倉股,市值佔比超過一半,到達1,572.4億美元。

圖片


可以說老巴把半條命都交給蘋果公司,隻要蘋果股價大幅波動,波克夏的持股市值也會跟著大幅波動。


今年Q3,巴菲特鉅虧127.7億美元,其實就是蘋果股價大跌造成的。


為什麼必須提2016年這個時間點?


因為這是資本市場看待蘋果公司投資邏輯的分水點。


巴菲特是個非常特別的人物,他一輩子都在堅守自己的價值投資理論,從未改變過。


所以,被巴菲特看上買入,就是一個非常有標誌性的事件。


他不會隨便買科技成長股。


所以,2016年的時候,資本市場就發生過一次大討論,蘋果到底還算不算科技成長股。


如果算,那巴菲特又轉死性?


如果不算,那又如何解釋蘋果手機的銷售量確實還在高速成長,利潤也不斷創出新高?


2016年蘋果年營收2156.39億美元,淨利456.87億美元,市值5000多億美元;到了2019年,年收入2601.74億美元,淨利潤552.56億美元,市值首次突破一萬億美元。


也就是說,蘋果三年的營收和淨利隻漲2成多,但市值卻翻倍。


如果單從業績來看,這個成長率已經不算科技型的高成長股,反而更像消費股多一點。


在買蘋果之前,巴菲特說過一個事情,「當我看到我曾孫女和她的朋友幾乎人手一部蘋果手機,並且他們離了蘋果手機就不行的時候,我就意識到,蘋果的客戶粘性非常高,而且蘋果本身的產品也很有價值。”


很明顯,巴菲特沒有改變,他隻是把蘋果看成有極高護城河的消費股而已。


所以,結論已經很明顯,從巴菲特買進蘋果開始,蘋果就已經不是科技型的高成長股,而是實打實具備高護城河的消費股。


庫克的困境

自從賈伯斯過世之後,蘋果的顛覆式創新戛然而止。


賈伯斯在世時推進的蘋果電視、蘋果車,到現在都繞無音信,這可能是庫克有關。


庫克絕對稱得上一個成功的生意人,但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創新者。


不過,雖然庫克不具備賈伯斯那種顛覆的創新能力,卻不妨礙庫克把蘋果的業績和股價推上神壇。


從2011年到2022年,蘋果在庫克時代,業績成長了快4倍,市值則成長了10倍。


如果單從做生意和做投資的角度來講,能夠做到這些,夫復何求?


管它有沒有顛覆式創新,創新在商業上的追求,不就是為了賺錢嗎?


這話確實沒有說錯。


不過,蘋果也因此受到不少質疑。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整個公司都躺在賈伯斯的功勞簿上。


沒錯,賈伯斯的遺產可以讓蘋果躺贏10年,問題隻是,下一個十年,蘋果又靠什麼?


虛擬實境、智慧汽化,還是AIGC?


在過去十年,庫克有無數次機會可以證明他在創新方麵能帶領蘋果創造新的傳奇。


但最後,他出了在賺錢一道做到了賈伯斯都無法做到的高度外。


這些顛覆性的創新幾乎一個沒有真正做成。


1985年的時候,賈伯斯從百事可樂挖來的CEO斯卡利公開倒戈,最後賈伯斯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公司。


此後,蘋果越發平庸,光芒完全被微軟蓋過,直到1997年賈伯斯回歸,才重新煥發了光彩。


事實上,斯卡利時代的蘋果公司,一直在喫賈伯斯留下來的東西,斯卡利或許生意做得不錯,但他始終是一個銷售,完全和顛覆式創新搭不上邊,否則,自己也不至於在1993年被迫離開蘋果公司。


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,今天的庫克,和當年的蘋果有點類似。


隻是不知道,會不會重蹈覆撤,失去顛覆式創新的蘋果,又會不會窮得隻剩錢?

矽穀新王

在創新方麵,矽穀從不缺乏引領創新的人才。


賈伯斯是2000年後,矽穀最重要的科技創新代表,但隨著他的過世,許多蘋果的顛覆性創新戛然而止也是事實。


現在,已經有後人在努力超越他。


例如馬斯克,又比如奧特曼。


這兩人基本上主宰了現在的全球科技創新領域。


馬斯克在電動車、火箭、AI、通訊網路等方麵都很有建樹,相比較而言,奧特曼則集中在AI領域。


兩者都各有所長,很難說誰比較牛。


不過,身為投資者,可能是幸運的,因為永遠有那麼多科技成長股的選擇。


如果你覺得蘋果已經不算科技成長股,那特斯拉(TSLA.US)起碼算一個,還有未上市的Open AI,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電動車、自動駕駛、生成式人工智慧概念公司。


現在的特斯拉FSD已經進化到了V12版本,beta(測試)的字眼也被去掉了。雖然馬斯克一直吹牛,一直跳票,但毫無疑問,FSD距離商業化越來越近了。


最近很好的華為智慧駕駛,同樣很驚艷。


智能化可能會遲到,但絕對不會不到。


還有更多的AI應用,同樣也是如此。


所以,對很多人來說,需不需要像巴菲特一樣,把半條命交給蘋果,答案顯然是不需要的。因為現在的選擇很多,蘋果可能是不錯的公司,每年賺的錢還是很多,但在投資的世界裡,它已經不屬於當初那個充滿想像力,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公司。


想像力一旦缺失,再想拿回來,就真的不容易了。


當然了,就算你把半條命交給蘋果,他也不會把你怎麼樣,賺多賺少而已,即使虧了,隻要等得起,也會回來的。


所幸的是,我們還有別的選擇。


同樣的道理,也適合特斯拉、Open AI這類已經足夠展現自己創新力的公司。

結語

中國人喜歡說江山代有才人出,一代更勝一代。


這點也很適合大洋彼岸的矽穀。


從最早的HP創辦人比爾休利特與戴維帕卡德,到後來Intel的戈登摩爾,再到賈伯斯、蓋茲、拉裏-佩奇、謝爾蓋-布林、祖克柏,現在則是馬斯克、奧特曼。


源源不斷,生生不息。


你可以不相信美國,但你絕對可以相信它的科技創新,以及由此創造出來的投資機會。